西湖乡
一、乡情概况
西湖乡地处浮梁县的西北大门,距景德镇78公里。西连安徽省东至县,北接安徽省祁门县,东邻勒功乡,南毗经公桥镇。西湖乡总面积164平方公里,人口9850人,耕地面积5050亩,茶园面积1万余亩。
二、自然环境
西湖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候17.10C,年平均降水量1768.9毫米,年平均日照为1968.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48天,冬冷春寒,夏热秋旱,春秋季短而大夏季长。西湖境内山脉属黄山余脉,最高峰鸡冠石,海拔1124米,为全县第六高峰,森林覆盖率达91.2%,地貌分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种类型。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森林茂密,木本类植物主要有松、杉樟、枫等95科,350种,其中,浮梁的杉树王在西湖,草本类与竹类品种繁多:境内有猴、蛇、鹿、兔等名贵动物。
三、文化系统
(一)历史沿革
西湖乡,清朝时属浮梁县新定乡梓舟都,一九四九年前属浮梁县第五区署桃墅乡。西湖乡政府驻地古称太湖,建国后太湖与西湾村合成一乡,各取一字称西湖,分西湖、桃墅、茶源、磻溪、柘坪村,1956年由初级社组成茶宝、牛石、磻溪等高级社,1958年成立卫星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西湖公社,1960年改为垦殖场,1961年复称西湖公社,1966年改为红湖公社,1968年又改为西湖公社。1985年成立西湖乡人民政府。五、六十年代,为响应“上山下山”号召,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知青在这里扎根,开垦荒山种茶,曾创造了西湖空前的辉煌。
(二)名胜古迹
西湖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桃墅,唐时为村,宋末设镇,元、明两代设有巡检司,古有“十里桃仓”之盛名。桃墅、磻溪以明、清两代建筑遗存为主的村镇建设状况仍然保持着一派历史商镇地古风古貌。保留下来“枢密祠垣”牌坊、启秀桥、三层古民宅,明清古建筑形式多样,雕刻十分精美,是西湖的一大景观:另有青石铺砌的茶马古道从茶宝通往东至县,有南唐的知济公墓、南宋七六公墓、明朝雍八公墓,“净新庵、汪氏宗祠、白云庵、七星拱照、三溪道院、双印丛青、三溪绕笔、春鸟啼鸣、象鼻转湖、渔翁撒网”八景拴马石等自然景观。
(三)自然景观
西湖山清水秀,山峦蜿蜒,流水淳淳,村村有山,中年,一片翠绿。境内有鸡冠石峰景观,杉树王等自然景观。鸡冠石高10米、宽8米,形似鸡公,鸡头朝安徽,尾巴对江西,俗话说“吃安徽、肥江西”。
(四)名茶文化
浮梁茶久负盛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说明早在唐代浮梁就是有名的产茶区,而桃墅在唐代就是茶叶集散地,桃墅有茶马古道通往长江,诗中的买茶去向应是浮梁西湖桃墅店。在道光年间至解放初期,桃墅村、磻溪村就有50余家私人茶庄,茶号名称分别为“源春祥”、“和同昌”、“复兴昌”、“恒兴昌”、“占源祥”、“黄和祥”、“常兴祥”、“永兴昌”、“和顺昌”、“益源祥”、“大同昌”、“松顺昌”等。西湖茶叶是浮梁出口产品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声誉。1958年,桃墅村因产茶量多、质好,荣获国务院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的奖状。
西湖茶园面积1万余亩,优质茶叶苗圃园50亩,每到春季,弥漫着春的气息、春的芬芳,采茶女点缀其中,茶歌荡漾,形成一道风景线。西湖茶礼特色鲜明,以廉、康、和、美为主导精神,茶艺表演让人留连忘返。
(五)名贤辈出
宋绍兴年间进士、枢密使汪澈,是西湖历史上最出类拔萃的人物。桃墅富绅“苦菜公”汪氏,是桃墅村茶商首户。
(六)西湖是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年—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皖、浙、赣支队经常在茶宝山、合源一带打游击,开展革命活动。人民群众为游击队送油、送粮、做军鞋,支援解放战争。所属部队与国民党王耀武所属部队在磻溪上屋岭进行过一次伏击战,至今还保留着当时留下的战境遗迹。
四、交通通讯
庐山至黄山的国际旅游公路、206国道擦肩而过,深圳至山东东营高速公路——景鹰公路段互通路口设在桃墅,西湖——东至、西湖——祁门的公路均已开通,景祁黄旅游高速公路穿越全境,并在西湖所在地设立上下互通口。西湖是皖、浙、赣、苏主要公路的枢纽,也是黄山游客入赣的第一歇憩站,交通十分便利。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乡。